在"小"与"大"之间

​ 断断续续,历时半个月把这本篇幅不长却又感觉漫长的小书读完了。篇幅不长是因为这是作者的短篇随笔集,整体文本量不大;说漫长是因为全书充满了许多日本独有的语言文化,对一个对日本文化完全陌生的读者来说相对难懂;然而更主要的原因是短短的十来篇文章却临摹了身处城市的汪洋中一道努力留存下孤影的轨迹。

​ 相比于偏远地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两室一厅,“我”更喜欢地处东京中央线的一套只有四畳半的小房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日常生活有少许不变,但周围的交通方便,一切生活的设施都可以通过外延的方式获得:例如投币洗衣间取代了必备的洗衣机的存在、逐渐消亡的钱汤成为洗澡的唯一选择以及由于没有冰箱养成消费食物和减少生活垃圾的习惯。在八平米之外的世界,则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营造的生活港湾:有通宵放映小众电影的“名画座”、有早上八点就关门的喫茶店、也有开在筑地市场的咖啡店。当需要逃脱现实时,会有电台的陪伴、会有落语和心爱的三味线同行。这一切除了享受设施、食物等事物带来的快乐之外,更多的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与陌生人建立的合适的社交空间带来的舒适感。

这是有点不可思议的现象。荞麦面店的老板娘和客人,或咖喱店的同事,这些连“朋友”都称不上的关系为何能够消除你心中轻微的寂寞感。我想,那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是“朋友”。友情是一种亲密、因此又难免陷入封闭的关系,而在职场或餐馆等场所的偶然相遇和擦肩而过是一种开放性的关系。这些不经意的场合中你都能找到气味相投的人,这种经验自然让你和眼前的世界建立信赖感。因为外面世界的风浪颠簸,你确实会受到伤害,而在荞麦面店里的对话带来的欣慰,就像是一束阳光,鼓励你往前再多走几步。

​ 想想自己受限于面子和给自己打下的“社恐”的标签,错失了多少与陌生人形成这种临时信赖感的机会。作者在与喫茶店老板大泽先生——被司机称作“日本近代活字典”——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一个昭和老人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也学会了许多人生智慧;与筑地鱼市场咖啡馆Mako的老板共同分享了她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反抗和追求独立的女性意识。在四畳半之外,有另一群从四畳半中走出来的人,他们在社会的舞台上展演、奉献自己的精彩;当夜幕拉下,又回到四畳半中继续为今后的演出做休养调整。或许只有走出自己的四畳半,像书里每个普通人带给我们的触动一般,某一天不经意间也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大泽先生或者Mako的老板。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 最后抄一段书中出现的改成落语《远方的山》的诗作为结尾:

听人们说,在山的深处、天空的远方 有“幸福”之所在 我踏上一趟旅程,苦寻未果,泪流而归 人们又跟我说,在山的更深处、天空更远的地方 有“”幸福“之所在